小艾有话说
以往人们的认知中,普遍认为拥有一只自己的宠物可以带来幸福感。宠物的陪伴有助于克服孤独、慰藉心灵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一些数据的整合表明,只有31%的研究结果显示宠物所有权(ownership)与主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;事实上,9%的研究发现了负相关关系。2019年,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中,社会养宠比例在61%左右。其中一项统计了只养狗、猫狗双全、只养猫和没有宠物四个分类,以了解宠物对人们幸福感指数提升的帮助。数据显示,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在幸福感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疫情期间由于广泛的社会隔离(social isolation),宠物被认为在陪伴和疗愈方面扮演积极角色。2023年,社会心理学家乔皮克等人将宠物和主人的特征纳入考量,进一步研究了宠物在疫情期间对于主人幸福感的作用。一项基于世界各地59名受访者的问卷,调查了宠物特征(是否拥有宠物、宠物数量、宠物类型、宠物与人类的关系)和主人自身个性(依恋人格、五大人格特征)。参与者幸福感的衡量标准包括主观幸福感、生活目标、积极和消极影响、压力、孤独感和抑郁。
结果表明,养宠物并不能保证幸福感。宠物的数量、类型、与宠物的关系以及主人自身的个性也并不是幸福感来源的影响因素。养狗和幸福感之间有一些小的关联,比如养狗预示着更高的生活满意度、生活目标、积极的影响和更低的抑郁。然而,所有这些影响(除了对抑郁症的影响)在控制了主人特征后都变得微乎其微——这表明幸福感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养狗,或者具有某些特征(例如,外向性)的人更快乐,更有可能拥有狗,而不是狗使人更快乐。
成本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养宠物并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感。像负面情绪,如内疚、死亡/分离,对于主人工作的影响,宠物护理的时间和成本,因为照看宠物导致的睡眠不足和担忧等。
这些研究打破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认知,认为宠物会让自己更快乐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虽然调研中,人们对养宠物给予了很多定性的积极反馈,但是否拥有宠物确实与幸福感之间的定量关联几乎为零。除了宠物的存在之外,人们的幸福度可能还涉及太多其他变量,而且养宠物利弊共存。例如,高度依恋型人格的人可能本身就与其他人缺乏良好的社交关系。此外,从养狗的调研结果中观察到,人们预先存在的特征(例如,外向、孤独程度)可能会驱使他们收养宠物。
虽然以上研究结论无法涵盖全部,但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:真正的幸福感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,只有自己能带给自己真正的幸福感。当我们因为拥有一样东西感到快乐的时候,同理可得,失去ta就会不快乐。
点击查看原文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