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艾读书分享会
知识产权部 万芸玮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为我带来了很多启发,极大的开导了我。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让我深思:
观点一是“课题分离”。
书中强调,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课题,这些课题不应该被混淆在一起。我理解这个观点为,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自由,而不是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。
在我们的生活中,我们经常受到别人的影响,尤其是当我们关心他们的看法时。然而,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独立性,失去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。如果我们想成为真正的自己,就必须将自己与别人的看法分离。
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生活课题。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想要什么,自己的目标是什么,然后制定自己的计划去实现这些目标。而不是被别人的意见左右,按照别人的期望去生活。
观点二是“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”。
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,我们的人际关系是造成我们烦恼和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通过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看待人际关系,才可以摆脱烦恼和痛苦。
另一个对我产生启发的观点是“我们与他人是伙伴关系”。
这个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,而不是将对方看作敌人或竞争对手。只有当我们把对方看作伙伴,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。
此外,书中还提到了“目的论”和“原因论”的区别。
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并不是由过去经历所决定的,而是由现在的目的所驱动的。这个观点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目的,而不是过分关注过去的原因。
最后,书中还提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即“认真的人生‘不过分’”。
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,我们应该以一种认真而不过分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,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,同时也不让自己过分焦虑和压力过大。
这些观点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,也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。
试剂质量部 张晨曦
在众多的书籍中,雷·达里奥的《原则》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实用的建议,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投资的指南,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工作原则的哲学手册。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,达里奥在书中分享了他的人生原则和管理桥水基金的经验,这些原则帮助他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中稳健前行。
书中,达里奥详细阐述了他的“原则”概念,这是一套帮助个人和组织面对挑战、作出决策的基本真理。他强调了“现实和逻辑”的重要性,认为坦诚地面对现实,无论是好是坏,都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。他提倡在决策中应用一套严格的逻辑流程,以达到最佳结果。他的“痛苦+反思=进步”的公式,鼓励人们从失败中学习,不断进步,这一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通过阅读《原则》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。我学会了如何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,并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采取行动。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,更多的是实践中的应用。达里奥的透明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,对我在团队管理和个人决策中都有很大的帮助。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原则,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它们。
《原则》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。它不仅提供了一套思考框架,还激励我们去寻找自己的原则,以便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。我相信,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智慧,用以指导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。
试剂生产部 郇恪
《景观社会》一书是由法国思想家德波于1967年发表的学术论著。书中并没有为“景观”一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。后来人将“景观”定义为“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欣赏的某种表演”,且景观并未强制对人们进行控制,但正因如此,其广泛性对“多数人”形成了隐性的深刻的“奴役”。
“景观”的本质是一种对世界统一性的分离,“与其产品分离的人越来越处于与其世界分离的境地,他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了他的产品,他已经与自己的生活相分离”。这句话或许有些晦涩,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非常好懂,可以参考一个个被“神化”后又被大众拉下神坛的公众人物。不止于此,各种被符号化的商品在“彰显社会地位”作用的包装下被赋予的高溢价也是一种“景观”。从这来看,其批判的与马克思消费、异化观点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所批判的内容较为相似。
本书无疑是值得阅读的,在我们看待事物时,要注重一件事或物的本质,而不是其所展现出的表面的“景观”。但此书越到后面越感觉德波像是希望把所有事物都套用“景观”来进行哲学解释,透露出了些虚无主义的意味。
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景观社会》中的译者序对于情境主义国际的发展,德波思想的发展过程,以及本书中内容表达的可取之处与局限性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。十分推荐先将译者序读完再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正文,否则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使自己陷入无意义的循环论证中去。比如前不久网络上的“jk老头衫”“大瓶冰红茶”等所谓对消费主义的暴打,通过此类话题在网络上吸引眼球的行为不是已经成为一种“景观”了吗?正如德波表示自己之所以把此书写的如此晦涩,是自己在避免景观化的写作手法,但此书遗留下的手稿被作为“艺术品”进行展示,可以说非常景观化了。这种“批判的行为成为一种新的景观”的循环论证容易使人在虚无主义中越陷越深。
销售部 张东亮
“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,只是,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。”
诺奖得主阿尔贝·加缪的这部伟大作品被译为《异乡人》和《局外人》,首读下来,个人以为后者更为贴切。
不管是家庭、事业亦或是感情甚至面对死亡时,主人公默尔索都以局外人的姿态表现出了冷漠、淡然和无所谓。
在母亲去世时,直言最爱母亲的他没有哭泣,甚至不愿再看母亲一眼。葬礼后第二天正常工作交友,和女友看荒诞的喜剧。
在交友上,不受待见的邻居雷蒙问他是否愿意做朋友时,他说做不做都可以。
在婚姻上,玛丽问他何时结婚时,他说结不结都可以。
在工作上,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去一个更好的岗位时,他说去不去都可以。
在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审判词时,他依旧一副淡然的姿态,不屑为自己辩解。
如此荒诞不经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,我呢也在阅读中无法对默尔索产生同情,读后惊觉,我又何尝不是以“局外人”的姿态、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凝视着默尔索,而在凝视中,我也看见了自己的冷漠和狭隘。
主人公默尔索这样的“局外人”,是孕育在二战期间那个充满恐慌与迷惘的世界中,当人们无法改变世界规则,只能被可怕又无助的现实裹挟时,冷漠和无所谓便成了反抗生活的唯一武器。基于此,我们不得不承认默尔索是一名挑战荒谬的英雄。
好段分享:
人在独处时感觉不到孤独,在人群中更能感到孤独。而比起孤独感,更可怕的是无意义。一个捷克斯洛伐克出生的人离开村子,闯荡四方。二十五年过去了,他功成名就,发了大财。想要带着妻子,孩子衣锦还乡,给母亲妹妹一个惊喜。他一个人住进了母亲和妹妹开的旅馆,没有人认出他,他想开个玩笑。于是有意炫耀其财富,没想到母亲和妹妹见财起意,杀害了他并抛尸河里。第二天,妻子来到旅馆询问时说出来名字,母亲上吊自尽,妹妹投井而死。人生在世,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。
点击查看原文公众号